首页-中汇视野->中汇研究
自然人股东在企业重组业务中需要审慎考虑纳税义务
2013年02月20日

      作者:孙洋 张春鸣

      企业重组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企业重组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更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企业在考虑重组并购成本时,应对相关税费成本予以重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分别公布了《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和《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4号,对企业重组并购中特殊性处理规定了具体的条件和相关程序。但在日常实践中,被重组并购企业的股东除了法人股东以外,还有自然人股东。自然人股东在企业重组中能否适用上述两个文件?或者说自然人就其投资企业的股权价值或者资产价值的公允价值变动是否有纳税义务?由于上述两文件属于企业所得税范畴,目前税收实务中,各地的税务机关普遍认为上述两文件中的“股东”仅指企业股东,而不包含自然人股东,因此对自然人股东的税务处理要从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的法律法规中去寻找依据。
      根据国税函(2005)319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规定“:考虑到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和目前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个人将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评估后投资于企业,其评估增值取得的所得在投资取得企业股权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投资收回、转让或清算股权时如有所得,再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其“财产原值”为资产评估前的价值。”但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国税函(2011)8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以股权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规定:“南京浦东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自然人以其所持该公司股权评估增值后,参与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发股票,属于股权转让行为,其取得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11)89号文的颁布,宣告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股权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免税时代”的终结,说明按照国税函(2005)319号文去暂时递延缴纳个人所得税已不再可能。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第2号公告中亦将国税函(2005)319号文件全文废止。苏宁环球的自然人股东,将其持有的84%的南京浦东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股份评估增值后,参与苏宁环球定向增发股票,即通过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市价,实现了相关资产的重新定价,使其资产价值得到了再次飞跃,其自然人股东负有缴纳税款的义务也合情合理。但是,如果自然人股东在重组中符合财税(2009)59号和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4号公告中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原则规定,没有取得非股权支付的对价,让其负有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义务,却有点不合情理。在4号公告第四条中:“同一重组业务的当事各方应采取一致税务处理原则,即统一按一般性或特殊性税务处理。”重组企业既有自然人股东,又有法人股东,如果自然人股东有纳税义务,而法人股东没有当期的纳税义务,岂不是对重组业务有了实质性的障碍?
      目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自然人涉及重组并购业务是否负有纳税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实务界对此问题亦有不同的理解。
      认为须征税的理由: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5、保险赔款;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8、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10、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由于没有法律层面的明确免税规定,在前述苏宁环球公司定向增发的案例中,征收依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规定。因此,在企业重组并购业务中自然人股东豁免纳税义务于法无据。我们可以从《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企业注销和重组自然人股东个人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大地税函(2009)212号,来印证上述分析和解读部分基层税务当局的征管思路。该文件规定,企业在合并或分立时,如果根据财税(2009)59号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期末留存收益+企业期末资本公积+(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股东所占股份比例。
      认为不征税的理由,一是个人所得税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征税的。如果自然人股东在重组业务中是股权支付行为,即以持有的股权为对价参与重组,没有变现还要负有纳税义务,合理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自然人股东以仅有的个人资产(股权形式)并购另一家企业,而被并购企业短期不可能获益,该自然人股东也无法将被并购企业的股权转让变现。如果判定该自然人股东负有纳税义务,税务当局能够征到税款吗?二是,即使法律认为自然人股东负有纳税义务,从税收的必要资金原则考虑,至少也应当采取递延纳税义务的方法,等自然人投资收回、转让或清算股权时如有所得,再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转让股权的时候,履行缴纳税款的义务。
       我们认为,在重组业务中,由于财税(2009)59号的适用范围的限制,自然人无法适用于相关税收处理的规定。但自然人股东是否有纳税义务,需要分情况讨论。在股权收购、资产收购中如果自然人股东以股权形式支付对价,则因其股权公允价值的因素,税务当局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虽然国税函(2011)89号文仅针对上市公司,但股权出资操作可以被税务机关理解为股权转让,因此即便89号文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按照《个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国税函[2009]285号等文件规定,对于转让收入税务机关要求缴纳个人所得税似乎也有道理。企业合并,无论是新设合并还是吸收合并的,被合并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税务当局可以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分立的,如果原股东和持股比例没有变化,由于既没有清算,亦没有财产转让行为,自然人没有纳税义务;如果分立时股东和持股比例有变化,则存在被税务当局征税的风险。
       我们的建议:在财政和税务部门不断地加强股权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管理的大背景下,自然人股东需要审慎考虑重组业务涉及的纳税义务。纳税人最好在重组业务决策前,在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事先与主管税务机关充分沟通,以规避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涉税风险。我们也希望,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能够全面的考虑重组并购业务中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在所得税纳税义务上的协调一致性,尽早地对自然人参与企业重组,特别是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重组予以相同的递延纳税的待遇。